CN
EN
刘海龙
电话:86-10-62794711-33
传真:86-10-62797018
E-mail:liuhlong@tsinghua.edu.cn

【研究和教学方向】

研究生景观水文课程教学与规划设计研究

研究生区域景观规划课程教学、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

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、区域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与体系规划研究

 

【教育简历】

1994.09-1999.07 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,获得工学学士学位

1999.09-2002.07 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,获得工学硕士学位

2002.09-2005.07  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学习,获得理学博士学位

 

【专业履历】

2013.7-至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

2010.10-至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

2010.12-2011.12  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

2007.7-2010.10 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

2005. 9-2007.7 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,助理研究员


【社会兼职】

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(IALE-China)会员、学术通讯责任编辑

美国景观师协会(ASLA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国际会员

中国风景园林学会(CHSLA)            会员

 

【课程教学】

[1]研究生理论课程

《景观水文》  1学分,16学时,春季学期课程,学生16-21人

[2]研究生设计课Ⅱ

《区域景观规划studio》,4学分,64课时,春季学期课程

三山五园区域景观规划(2005年),14

三山五园区域景观规划(2006年),10

首钢二通景观规划(2007年),16

首钢二通景观规划(2008年),16

周口店区域景观规划(2009年),22

五大连池区域景观规划(2010年),24

周口店区域景观规划(2012),16

福州江北城区水系景观规划(013),19

 

【基础研究】

[1] 我国省域/区域遗产地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51078215,项目主持),2011.1-2013.12

[2]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的空间网络理论方法研究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,50608043,项目主持),2007.1-2009.12

[3] 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保护十一五专项规划(国家发改委课题,核心成员,2006);

[4]  “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(景观影响评价负责人),2004.8-2004.12

[5] 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模式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59638210,专题核心成员),1997.1-  2000.12

[6] 城市绿地规划规范研究(国家标准,其他绿地部分负责人),2007.10-2009.5

[7] 建筑设计资料集(国家标准,景观设计章节,生态湿地专题负责人),2012-2013

[8] 绿色建筑设计图集(国家标准,雨水花园专题章节负责人),2013

[9] 绿色小城镇评价标准(国家标准,地景与生态规划专题章节负责人),2013

 

【规划设计研究】

[1] 南水北调保沧干渠、邢清干渠调压站景观设计,负责人,2012.12-至今;

[2] 清华大学胜因院雨洪管理研究与景观设计,负责人,2009.12-至今;

[3]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绿道规划设计,负责人,2011.12-2012.7;

[4] 福州市西湖周边景观提升规划设计咨询,负责人,2012.8-2012.10;

[5] 福州江北城区水系整治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,负责人,2012.7-2013.1;

[6] 广东省云浮市农林水土统筹发展规划,核心参与者,2011.12-2012.7;

[7] 南平市绿色发展规划纲要,核心参与者,2012.7-2013.1;

[8]  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新镇和农垦新区概念规划、总体规划、城市设计,核心参与者,2009.11-2010.5;

[9] 四川成都龙门山、龙泉山旅游区总体规划,项目组长,2008.3-2010.9;

[10] 龙门山(成都段)与阿尔卑斯山(瑞士段)旅游资源与开发对比研究,项目组长,2007.9-2007.12;

[11] 四川嘉陵江旅游区总体规划,核心参与者,2006.5-2006.7;

[12] 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,核心参与者,2004-2006;

[13] 浙江省台州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,项目组长,2003.7-2005.9;

[14] 北京石花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,核心参与者,2004.3-2005.3;

[15] 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总体规划及旅游镇详细规划,核心参与者,2002.7-2003.9;

[16] 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规划国际咨询项目,核心参与者,2003.7-2003.11;

[17] 青海互助、大通民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,核心参与者,2001.10-2002.5;

[18] 陕西咸阳历史文化名城总体城市设计,核心参与者,1999.9-2000.9;

[19] 陕西安康总体城市设计,核心参与者,2000.5-2001.9;

[20] 甘肃省兰州市新城镇总体规划,核心参与者,2000.3-2000.9。

 

 

【获奖荣誉】

2012,担任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大会(IFLA-APRC,上海)遗产分会场主持人和学生设计营指导教师,指导小组获设计营竞赛一等奖;

2010,以论文《构建中国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》获得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优秀论文评奖”佳作奖;

2006,参与指导研究生毕业设计“从排水沟渠到绿色通道”获美国景观师协会学生竞赛奖;

2005,“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”(Urban Growth Pattern based on  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),获美国景观师协会2005年规划分析荣誉奖(Award of Honor in  Analysis and Planning) ;

2002,青海互助民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(陕西省规划设计三等奖);

2002, 陕西安康市总体城市设计(陕西省规划设计二等奖)。

 

【国际交流】

2011.10,美国圣地亚哥,2011美国景观师协会年会(ASLA)年会;

2008.5,法国格勒诺布尔,2008欧洲山地旅游发展大会;

2007.6,荷兰瓦赫宁根,第7届国际景观生态大会(IALE),作为国际景观生态会员,发表论文并演讲;

2006.10,美国明尼阿波利斯,第43届国际景观师联盟大会(IFLA)暨2006美国景观师协会年会(ASLA);2006年起成为美国景观师协会国际会员;

2003.10,日本大阪,第六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,发表论文。

 

【发表文章】

[1] 刘海龙,当代多元生态观下的景观实践,建筑学报,2010.4:90-94.

[2] 刘海龙,基于过程视角的城市地区生物保护规划—— 以浙江台州为例,生态学杂志,  2010,29(1):8-15.

[3] 刘海龙,连接与合作:生态网络规划的欧洲及荷兰经验,中国园林,2009(9):31-35.

[4] 刘海龙,杨锐,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思考,中国园林,2009(1):24-28.

[5]  刘海龙,文化遗产的“突围”——德国科隆大教堂周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步行区的营造,国际城市规划,2009,24(5):100-105.

[6]  刘海龙,潘运伟,我国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与保护网络的构建,自然资源学报,2009,9(25):1480-1488.

[7] 刘海龙,中荷两处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的分析与比较,南方建筑,2009(4),84-88.

[8] 胡一可,刘海龙,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内涵探讨,中国园林,2009:64-68.

[9] 刘海龙,台州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思考,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,2008,2:94-103.

[10] 刘海龙,评《景观都市主义文集》,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,2008,3:206-209.

[11]  刘海龙,俞孔坚,詹雪梅等,遵循自然过程的河流防洪规划——以浙江台州永宁江为例,城市环境设计,2008,4(25):29-33.

[12] Steiner  F.著,刘海龙译,未雨绸缪:可持续的灾害恢复规划,国际城市规划,2008,4(23):86-92.

[13] 刘海龙,作为空间规划工具的生态网络导则,中国勘察设计,2007(12):42-43.

[14] 刘海龙,美国LA专业评估体系概述及对国内的借鉴,中国园林,2007,23(2):66-70.

[15] 邬东璠,杨锐,刘海龙,水城明尼阿波利斯的公园体系,中国园林,2007,23(3):24-30.

[16] 俞孔坚,李迪华,刘海龙,韩西丽,反规划之台州案例,建筑与文化,2007,1(35):20-23.

[17]  刘海龙,李迪华,黄刚,峡谷地貌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—以怒江为例,地理科学进展,2006,25(5):21-30.

[18] 朱强,刘海龙,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,城市问题,2006,133(5):11-16.

[19] 刘海龙,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—美国“城市增长边界”概念述评,城市问题,2005,3:67-72

[20] 刘海龙,孙立,日本国营公园的主题及其启示—以明石海峡公园为例,新建筑,2005,6:81-85.

[21] 刘海龙,李迪华,韩西丽,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,城市规划,2005,29(9):70-75

[22] 俞孔坚,李伟,李迪华, 李春波, 黄 刚,  刘海龙,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——以台州市为例,地理科学进展,2005,24(1):69-76.

[23]  俞孔坚,黄刚,李迪华,刘海龙,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———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,城市规划学刊,2005,157(3):76-81.

[24] 刘海龙,采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,生态学报,2004,24(2):323-329.

[25] Pauda  M.著,刘海龙译,以美国景观设计市场化经营为鉴,审视中国的发展,中国园林,2004,2:30-33.

 

【会议论文】

[1] 刘海龙,构建中国遗产地整合保护网络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,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,75-78.

[2]  刘海龙,从当代多元“生态”视角反观风景园林的生态基础,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,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89-97.

[3] LIU Hailong,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: The Concept,  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,IALE World Congress2007,International  Associ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, IALE

[4] LIU Hailong,LI Dihua, HUANG Gang,Landscape impacts of  multilevel hydroelectric construction in the Nujiang River Valley and  the ecotourism strategy for local development, IFoU 2006,  Beijing  International Conference:Modernization and Regionalism-Reinventing the  Urban Identity,Proceedings VolumⅠ,523-531,2006

[5]  刘海龙,黄刚,景观破碎化条件下风景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—以北京石花洞风景名胜区为例,首届北京生态建设国际论坛文集,2005,143-155.

[6]  LIU Hailong,A key method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 urban fringe: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 industrial and mining wastelands—a case study of Shihuadong National  Park of Beijing,Journal of the Japanese Institute of Landscape  Architecture, October 2003,179-184

 

【著作出版】

[1] 俞孔坚,李迪华,刘海龙著,反规划途径,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05。

[2] 刘海龙;杨冬冬;劼赫男;赵婷婷等译,当代基础设施景观(the Landscape of  Contemporary Infrastructure),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3。

[3] 刘海龙;刘东云;孙璐译,《景观都市主义》(Landscape Urbanism  Reader),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1。

[4] 刘海龙;贾丽奇;赵智聪;庄优波;邬东璠译,《城市与自然过程》(Cities and Natural  Process),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1。

[5] 刘海龙;郭凌云等译,《城市设计手册》(Time-Saver Standard for Urban  Design),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06。

[6] 丁红霞;刘玉杰;刘海龙译,《热带庭园设计》(Tropical Garden  Design),合肥: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。2004。


——关注我们——
联系我们
电话:010-62783496
邮箱:jzxy@tsinghua.edu.cn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00084
© 2018 版权所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